研究方向 | 高频软磁材料 | |
负责人 团队成员 | 白国华 | 白国华,男,1990年出生,陕西延安人,校特聘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高频软磁材料团队负责人。2012年6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2017年12月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MINT中心交流访问。2018年1月起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4月加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J.Mater. Sci. & Tech.,J. Adv. Cer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已授权7件。参与编写磁性材料相关著作1部。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 围绕电子器件高频化、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长期致力于高频软磁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高频软磁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软磁功率铁氧体的制备与应用、金属软磁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软磁金属粉体的雾化制备等、软磁材料高频性能测试系统研制。研究方向不仅仅围绕高频软磁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更是聚焦消费电子、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对软磁材料的迫切需求,终端应用面向头部企业对软磁材料的苛刻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欢迎对磁性材料与器件感兴趣的同学、同仁加入团队,欢迎有技术需求的产业界朋友探讨合作。 |
SATESSH | SATEESH BANDARU, 2010年博士毕业于印度奥斯曼尼亚大学,获化学(计算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多国进行国际学术访问:德国慕尼黑大学(2009.8-2010.3,访问研究员)、德国明斯特大学(2011.5-2012.1,短期博士后研究员)、爱尔兰都柏林大学(2012.2-2014.4,博士后研究员)、英国利物浦大学(2014.5-2014.10,访问学者)、中国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2015.8-2018.12,博士后研究员)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2019.1-2019.10,博士后研究员)。此外,也在印度卡拉格布尔(2010.4-2011.4)和印度孟买理工学院(2014.11-2015.7)等研究机构从事两年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低维和复杂材料(纳米粒子、表面、界面和块体)结构、性质和反应性前沿模拟仿真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通过研究材料(例如Fe2O3、LiMnO4、Al2O3 / Fe2O3等异质结)的结构、电子、光学及磁性能,预测和优化材料的性能,设计用于太阳能转换的新型功能材料,并进一步探索水对固体氧化和CO2还原反应的途径和方式。在技术层面上,本研究的亮点是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其他课题组紧密合作,开发出实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 |
刘伟伟 | 刘伟伟,1987.07出生,女,博士,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manbetx手机注册登录教师。主要从事材料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在电催化及材料磁学性质研究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其论文发表于Phys. Chem. Chem. Phys.,Nanoscale, Mater Horiz., Phys. Rev. B.等杂志。 | |
张振华 | 张振华,男,1986年12月出生,现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manbetx手机注册登录浙江省磁性材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超显微中心,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在Nano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研究特长为:材料的球差电子显微学、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方向为:材料的微观结构(表界面、缺陷),金属-绝缘体转变的调控,原位电子显微学(热、电、液体),纳米功能材料器件。 | |
戎华威 | 戎华威,女,1985年4月出生于辽宁,助理研究员。2011年2月毕业于韩国庆尚大学材料与破损设计工学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21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manbetx手机注册登录,加入浙江省磁性材料研究院。主要从事磁性纳米材料,生物质碳基材料在电磁波吸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Composites Communication 和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 |
刘洋 | 刘洋,女,1991年9月出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21年9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稀土离子掺杂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和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Colloids and Surfaces A等期刊上,其中单篇最高他引超百余次。 |